我的五年
“考试结束,请各位选手双手离开键盘停止作答……”
时间回到2018年4月28日,周六,江西省队选拔现场。我呆滞地看着屏幕,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与省队无缘了,一片空白地走出考场,在回学校的车上走马灯式地信息学竞赛一路走来的历程。剩下的记忆十分零碎,回家后我直接趴在沙发上痛哭,第二天在物理老师胡特的课上听着从未听过的选修3-1气压题发呆。没学的数理化生必修和选修加起来有六七本,于是不出意外期末考试就考了500出头。此时已经进入一轮复习,距离一模还有四个月,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一年。
过程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只记得三模的时候数学一直在检查大题忘记涂选择题答题卡成为年级典范,不过理综已经考到280了,甚至南昌统考三模和附中组织的三模都是280,数学除了前面的选择题没填答题卡之外未落一分。
然后,就是高考了。
那时的我总是喜欢绝地翻盘的戏码,于是高考前我告诉自己这也许是我此生仅有的机会(虽然那个时候还没这种说法),就像省选一样。于是也正如省选的结果,我的理综只考了234分,数学也只考了133。自主招生的过程更是不堪回首。
如果说万事胜意的意思是比自己所想的最好情况还要更好,那么我的整个高中生涯其实是比自己所想的最差情况还要更差。
母亲旁敲侧击地问某私立学校出价十万复读,要不要选择复读?但我已经对高中失望至极,只想快速逃离。
于是,就这么到了大学,因为高考分数差三分没能进入计算机和软件,而是进入了理科试验班(其中有听上去像计算机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于是开学前我就跟父母达成共识,一定要转专业到计算机,拿到保研名额,最好能保持在年级前五,最后去清华北大。(好笑的是最后既没有转到计算机,也没有去清华北大)但是最后在理学院刘玉婷老师的劝说下还是留在了理学院,到现在我都还是会感谢这个选择。
在理学院/数统的这四年也算是比较尽力了。
19年12月份参加第一届可信人工智能论坛,在论坛上第一次接触到了联邦学习,没想到三年之后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从事基于差分隐私的图联邦推荐系统项目。大一学年过的比较平淡,主要用于学习专业课知识(结果都没有满绩,大二大三反倒满绩)。在大一结束的时候联系了当时教解析几何的冯老师,不得不说冯老师上课清晰的思路以及严谨的体系吸引了我,于是开始了第一个大创。与此同时在大二上学期时报名了MIT的AI+X Blended Learning项目,不得不说个人感觉这个项目有点刷履历的味道,对于当时没有科研能力的我来说显得有些过于超前了,但至少让我熟悉了人工智能的基本算法。最后大创项目评级为北京市级项目,并没能冲上国家级项目。MIT项目也并没有啥建树。顺便参加的ACM竞赛,也只获得铜牌。
接下来就是大二升大三的暑假,联系了新国立的老师打算做一段暑研,课题是关于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的。Prof甚至在邮件中表示can’t wait have you on board,但是因为学校ACM需要进行集训,于是把NUS的暑研项目给鸽了。当时的我可能还不知道错过的是什么。就结果论而言,我认为这是我本科阶段最为遗憾的一个决定。
在ACM集训结束后的第二天,我就入职了平安科技的隐私算法组,从事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相关的研究工作。有mentor专门和我讨论科研的进度以及工作,开始寻找问题和想idea。由于也是第一次从事相关科研工作不太熟练,感谢老师的包涵和指导。出于时间紧张投了一个CCF C类的会议,最后也是中了,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进行口头汇报,但可惜由于疫情因素并不能线下参会,和homie线下面基。个人认为这个工作还是有很多值得继续往下做的地方,不过受限于时间以及精力因素,确实也尽力完成了。令我惊喜的是,我的paper刚挂上arxiv的当天下午,就有来自华科的硕士研究生向我发送邮件询问讨论相关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感觉到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在已经收获来自UIUC,PKU,NTU等团队的五个宝贵引用啦,其中一篇是图联邦学习的综述。
有关ACM,虽然进行了一整个暑假的ACM集训,神一场鬼一场,最后两块铜牌结束了十年的算法竞赛生涯。可能因为对于结果过于执念,导致在赛场上操作变形。没错,就和18年的省队选拔一样,十年颠沛流离的算法竞赛最终也只落下破碎的结局,失败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在ACM这些结束之后,申请季开始了。申请季过程很长也很曲折,最终也是成功申请到港中深罗智泉院士的博士名额。在阅读了非常大量文献并进行充分调研复现之后,还是选择了港中深这边,丢掉了手里的所有保研offer。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因果推断非常的promising,可以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的范式。博弈也让我从数学上更理解社会和人性。申请季遇到的所有老师都非常nice,只恨自己不能把所有的路都体验一遍,把所有的领域都探索一遍,可能这就是人生吧。
申请季至此告一段落。
但没想到申请季之后居然更加繁忙了,几个ddl非常令人窒息:11月9日提交TKDD审稿意见,11月10日答辩知行奖学金,11月11日CVPR ddl还有毕设提交。最后凭借科学的“达芬奇工作法”,工作八小时睡眠半小时的循环往复(八个小时改稿子,八个小时练稿子,八个小时写论文)在机房待了三天两夜,最终成功度下难关。
最后就是毕设了,主要是跟随师兄到百度进行科研实习。不得不说大厂的计算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八卡A100随便用。同事之间的氛围也非常融洽,部门还会组织团建聚餐,有时候还有足球羽毛球等运动。虽然每天实习需要一个半小时的魔鬼通勤,但是整个实习还是非常开心快乐的,感谢师兄和同事的指导和包涵。在毕设过程中,林老师对我的帮助也非常大。记得有一次去PKU找林老师讨论问题,林老师直接让我展示代码,并且给我指出代码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图像的插值方式和预处理方式等等)。这让我非常震撼,没想到老师会对这些技术细节也了如指掌,并且还能够提出很有建设性的建议,而这些建议最终被证实确实是work的。所以,最后在林老师和师兄的共同帮助和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
最后的最后,在本科四年结束的时候,终于可以跟2018年那个在赣江边失魂落魄的小孩和解了,时至今日才敢写下这段长文总结这五年以来的经历。虽然现在的我并没有多么的喜悦或者难过,但至少我还是在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我想成为的人。生活并不在于一时的起落,也不在于一时的风光,能把握的永远只是现在。
无限进步。